About Me

My photo
紫雨老师是吸引力法则的个人指导,指导人们运用吸引定律得到所要,活得更好,成为顺心自主,心想事成的魔法师……目前专注于推广影响力经济

紫雨老师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ziyulaoshi

Wednesday, April 12, 2006

Google中文名谷歌 亚太市场总监王怀南创造 - DoNews.com

Google中文名谷歌 亚太市场总监王怀南创造 - DoNews.com
王怀南,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2005年12月的一天,已经被中文名字和僵持不下的争论搞得有些心烦意乱的王怀南胡乱地在纸上将现有的名称拼来拼去,突然,“谷歌”的组合跃然纸上……

  “谷歌” ,以谷为歌,象征着收获的喜悦,也表达了一种勤恳求实的态度,以及对返朴归真的向往。它同时也想传达出中国人对幸运/吉祥的企盼。

  “谷歌” ,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

  在这个万物复苏,草色青青柳叶新的时节,Google在宣布了面向全球中文语言用户的中文名字,这是Google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非英文的名字。

  “谷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寄托了Google梦想与希望。要追溯“谷歌”的来源,时间之船便要漂向四年前。

  “一个Google全球所有中国人参与的项目”

  2002年,Google总部-山景城,伴随着又一位中国员工加入Google,“是不是该给Google起个中文名字”又一次在Google 内的中国员工中掀起了波澜。事实上,自从Google招收了第一位中国员工开始,给Google起个好听,好记,有意思的中文名字便成了Google全球 所有中国员工共同的项目。

  “给Google起个中文名字已经成了少有的所有Google中国人共同参与的项目,大家都很在乎这样一件事,可以说在这几年中,每一个 Google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都参与到了对中文名字的讨论中,而且这可能也是唯一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参与的项目。Google的员工大多对Google 品牌充满感情。 就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每个人都希望为Google起一个独特有创意的名字。” Google亚太区市场经理张晶说。“就像有很多的爸爸妈妈,每个人对Google品牌的诠释和期待都有些微的差别。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在这四年中,对 中文名字的设想都停留在Google工程师或市场人员的讨论中,并没有正式提上日程。”

  但是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发展,一个琅琅上口的中文名字就不再止于Google中国工程师内部讨论的“纸上谈兵”。

  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过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双字节的中文环境中,用户们习惯赋予这个英文单字自己独特的叫法。43%一直用Google的英文称呼,26%的人称Google为“狗狗”,13%的人称Google为“古狗”。

  2005年5月底, Google决定就是否需要中文名字做一次正式的市场调研,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大家对中文名字的判断,对于Google,事实上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音译 习惯为Google赋予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称号,狗狗、酷狗、古狗、酷狗、勾勾、果果、咕嘎等。在所有的调查者中,53%的人希望Google有一个 中文名字。

  在Google,用户的声音最为重要。这一调查的结果明确了为Google起名的目标。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更广泛地同所有中文语言用户交流的桥梁——Google中文名计划正式启动。

  “穷尽所有可能,这次也不例外”

  Google文化中用“数据说话”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在这里,运用数学和科学计算来做事情是最常见的方式,略带感性色彩的Google中文命名也不例外。

  张晶说:“开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认为做事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论。对起名这种众口难调的项目,一个好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比较完善的决 定。比如我们在起名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为大家认同的方向 -名字要不要有含义,shi音通,今后如何使用,。其后,在数据和我们驱动(Data Driven),要穷尽所有的可能,Google起名的方法因而独具特色。” 按照与“Google”英文名发音相似的原则,Google将所有G打头和K打头的汉字都罗列出来,首先将诸如“瞽、贶”这样的生僻字排除之后,30多个 常用、常见的汉字被筛选出来,排列组合,1800多个候选名单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外聘的广告公司也提供了100多个内涵丰富的名字。Google中文名 的筛选便从这几近2000多个候选名中正式开始了。

  “选择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绝对不亚于开发一款产品”,回想起遴选名字的“痛苦”经历,张晶忍不住苦笑着摇摇头,“那些天,满脑子里面飘浮的都是 这些名字,他们一个个以各种各样,或奇怪,或搞笑的方式组合,排列起来,前者比如“够卡,鼓扣”,后者如果壳,够阔,像“够卡”这样的组合可能以后也不会 有人再让他们这样组合起来了,不过当时为了把所有的可能都充分考虑,我们对于每一个候选词都认真对待,所以那些天的脑袋似乎都被塞得满满的”。

  不过还好,从一开始,Google就明确了中文名字的方向:第一它不但是一个新名称,更要很好地体现Google公司的特质,创新,朝气,自 由,活力,是一种无国界的,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特质。第二,作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名字,中文名字绝非是对Google发音的简单“汉化”,一定要体现中国的 本土特色,体现富有本地化的精神。这种想法贯穿了Google中文命名的整个过程,要选的中文名字不一定要符合Google公司的传统精神,但一定要符合 中国的文化特质。

  “近乎肉搏似的争论,艰难的决策”

  伴随着中文名字的筛选过程,一场Google全球所有中国人普遍参与的“热烈争论”在中文名字的讨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很快,一个工程师迅速制作了在Google内部的网站中建立了中文名字的专区,并将与此相关的几年来与中文名字相关的讨论资料进行了整理供大家 参考。一个有关此事的邮件列表也被制作好,所有的Googler中国人都跃跃欲试,甚至一个在出差中的员工听说此事后,专门发信要求将自己加入邮件列表, 他说,虽然他的邮件暂时不能显示中文,但是他希望能用拼音的方式告诉他备选项,这样好参与自己的意见。

  “大家投票吧,”这是这个阶段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意见表达方式,勾股、博古、博谷、酷果,古狗、勾果、寻果、多果、索果、咕我、找我、酷狗、我 勾、我搜、酷果、酷国、酷狗、酷够、咕国、咕咕……这些名字成梯队的走上了“投票台”,接受所有Google中国人的票选,很快目标集中下来,而更激烈的 争论也随即开始了。

  一些工程师提出过诸如数字或表示数字的“百幂”等名字,因为Google一词来源于数学术语Googol,本义代表10的100次方。但由于过于技术化,不易被普通用户理解而放弃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Google的中国员工找出了各种各样的佐证,有的人说“咕果”的发音与其家乡的方言完全一样,所以是最好最中国 化的;有的人从语音分析的角度,将每一个发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将“格物致知”的涵义充分结合,认为“格高”是个好名字;还有一些员工则开始“拆文解 字”,从偏旁部首,到语音感觉,再到词源意义,这些擅长于最先进网络技术的工程师严格根据“信达雅”标准展开争论。

  目标越来越清晰,拿着中国Googler的讨论结果,市场部同仁们专门到美国总部向所有中国Googler们面对面介绍了中文名字进展情况。这 次会议是Google中文名字命名中的重要一步,候选名单终于缩小到三甲之内,最终锁定在了“谷果”,“古歌”。两大阵营随之形成,即便是公司高管层也罕 见地出现了意见分歧,开复、韶宁则成为了“谷果”坚定的支持者。支持“古歌”的阵营认为“谷果”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家农产品公司的招牌,而“古歌”足够厚重 却被批评不符合Google 常为新、年轻的整体品牌形象而遭到来自Google工程师们的反对。起名陷入僵局。

  “一个好名字才是真正的开始”

  在Google全球,公司文化是透明、平等、公开的,所有的问题都是摆在桌面上谈,在对一个问题决策的时候,大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 法,甚至是争论,但是一旦决策制定出来,所有人都会坚决的执行,襟怀坦白,正直公平是Google的特点,也是所有Google人都尊崇的文化标准。

  这样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就直白地体现在了Google的中文命名上。对此,李开复在中文名字诞生后曾开玩笑地说:“我们民主做事方法应该坚持,值得鼓励,但也不能因此讨论不出结果来。”

  一个闪念打破僵局

  王怀南,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2005年12月的一天,已经被中文名字和僵持不下的争论搞得有些心烦意乱的王怀南胡乱地在纸上将现有的 名称拼来拼去,突然,“谷歌”的组合跃然纸上,王怀南兴奋地将“谷歌”两个字大大地写在纸上,然后不厌其烦地跑到每个人的桌前挨个询问:“你觉得谷歌怎么 样?”“这个好不好?”。为此,他几乎问遍了所有Google中国的员工,面对这个选择,大家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在 2005年12月的某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诞生了。

  Google全球的中国员工们毫无保留地表达着他们的喜爱之情,同时却仍然不忘调侃一番,一个员工说,“谷歌”让他想起来了“李谷一的歌”,而“谷歌”很快在内部被引申为:谷哥。一个员工说,谷哥?莫非是硅谷的大哥?

  “谷歌”,充满中国式的田园诗意,抛弃了呆板的英文直译。张晶说:“你可以说我们是来自硅谷的歌声,怀藏憧憬,默默地服务全球中文用户,也可以说是丰收之歌,喜悦之歌,总之,这是一个属于全球中国人的Google。”

  张晶表示,在选择名字的过程中,他们也受到了凡高名画《Starry Night》的启迪。Google曾经为了纪念这位非凡的艺术家,创作改编过这个名画,将它变为了流传很广的Google Noodle。凡高手中的繁星之夜,又宛如流淌在山谷的歌声,表达了Google充满理想,默默耕耘,实现梦想,收获喜悦。

盖茨工作方式曝光:从互联网获取90%新闻 - DoNews.com

盖茨工作方式曝光:从互联网获取90%新闻 - DoNews.com
导语:北京时间4月10日,国外媒体近日刊登了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的一篇文章,文中详细描述了盖茨每天的工作方式。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工具成为盖茨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文章的部分内容:

  回顾微软过去30年的历史,以及工作模式的转变,真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最终,我们距离数字工作风格越来越近。在我的办公室里,已经没有太多文 件。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三台显示器,它们通过同步构成了一个单一桌面,我可以将项目从一个屏幕拖动到另一个屏幕。如果你拥有如此大的显示区域,就很难再会放 弃它,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

  左边的屏幕主要用于显示我的电子邮件列表,中间的屏幕显示我正在阅读或回复的电子邮件,我的浏览器在右边的屏幕上。通过这样的设置,我可以在工 作时顺便察看是否有新的邮件。如果有新邮件,我可以打开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并浏览相关网页,而电子邮件中的内容并不会脱离我的视野。

  在微软,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了最常用的通信媒介,超过了电话、文档、博客、公告板甚至会议(微软的电子邮箱集成了语音邮件和传真功能)。我每天都 要收到约100封电子邮件,通过邮件过滤机制,我接收的电子邮件全部来自于曾经同我有通信联系或者我认识的人,例如微软、英特尔、惠普及其它合作伙伴公司 的人员。与此同时,助理也会向我提供一份其它电子邮件列表,这些邮件全部来自于许可列表之外的公司或个人。通过这一方式,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人们对于微 软的态度及需求。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如何通过电子邮件高效率通信,而是要确保将时间用于最重要的电子邮件。为此我使用了类似于“邮箱规则”的工具和搜索目 录,以按照内容和重要性为信息作标记或分组。我并不看重日程表,而是主要采用电子邮件、桌面目录和网络日历。因此当到达办公室之后,我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 作了标记的电子邮件上,并检查用于跟踪特别项目和特别博客的目录。

  如果收到新邮件,Outlook也会在右侧屏幕底部显示一个提醒框。除非看到高优先级的主题,否则我通常会视而不见。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两个难 题:信息过剩和信息不足。信息过剩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或者同合适的人员建立了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使用了SharePoint,该工 具可以就特定项目创建协作网站,其中包含计划、日程、讨论板和其它各种信息。

  目前,我已经为“思考周”(Think Week)做好准备。今年5月,我将从微软离开一周,仔细阅读微软员工所撰写的100篇或更多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同微软和未来科技有关。“思考周”是我保 持了12年的传统,过去只有我一个人阅读论文并发表评论,而现在这一过程已经全部数字化,并面向整个微软公开。通过这样的举措,我选择论文的效率大大提 升,同时员工也可以实时看到我发表的评论。

  微软目前拥有5万多名员工,因此当我思考“网络支付系统的未来如何”等问题时,我都会将它们写下来,而员工看到后就会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 SharePoint可以帮助我同更多公司员工取得联系,它就像是一个允许所有用户编辑和讨论的超级网站,如果出现你感兴趣的内容,SharePoint 就会发出提醒。

  另一个影响我工作效率的数字工具是桌面搜索,它改变了我访问PC、服务器和互联网上数据和信息的方式。随着大容量硬盘的出现以及网络带宽的增 加,我的PC和服务器上已经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电子邮件、文档、媒体文件和通信数据库等等。桌面搜索的出现,使我在搜索一个文件时无需打开每个目 录,而只要在工具条中输入搜索项即可。这样的体验同样适用于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搜索。

  报纸已经不再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阅读的90%新闻都来自于互联网。当出外参加会议时,我都会随身携带一台平板电脑,它与我办公室的 电脑完全同步,因此我可以随时获得需要的所有文件。此外,我的平板电脑上还安装了一个名为“OneNote”的便笺记录和管理软件,所以我所有的便笺都采 用了数字格式。

  引入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同时,我的办公室里仍然保留着一块白色书写板。我拥有各种颜色的笔,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书写板上。在一些微软办公 室里,书写板上的内容可以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中,这时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平板电脑。我的书写板目前还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但明年我也许会获得一块数字书写板。 (摩尔)